母嬰同室與否 不是行銷戰術
國健署提出近期將檢討「母嬰親善認證制度」,論者呼籲任何醫療院所皆不該在此時一味強烈批判,不僅誤導輿論,更容易讓準新手父母無所適從。資料照片
2017年10月20日09:00
潘俊亨/社團法人中華婦幼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
正當衛福部國健署提出近期將檢討「母嬰親善認證制度」當下,即有民營婦幼健康中心在自家臉書上抨擊母嬰同室是「變態的政策」,甚至諷刺是「神經病想出來的」,接著強調自家擁有專職母乳哺餵建議的醫療人員陣容,不免有透過商業操作手法模糊檢討「母嬰親善認證制度」客觀性的爭議。
「母嬰同室」的立意並非毫無根據,是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基於改善嬰兒健康狀況與存活率而做出來的建議,我們今天要檢討的是執行方式的適切性,而非針對「母嬰同室」做強烈字眼的批判,此種作法不僅誤導輿論,更容易讓準新手父母無所適從。
從受精卵在母親的子宮著床之後,不管是父親或母親都必須調整心態,正視家庭新成員的出現將改變生活的一切作息,為了讓準爸媽適應這些改變,無論是醫療單位或政府政策,甚至整個社會都提供許多專業、經驗或資源援助,讓生兒育女不是個別家庭單打獨鬥的事。
所以,在這些過程中,每個環節的輔助角色就舉足輕重,尤其在資訊、專業訓練不對等的狀況下,醫療院所的自我角色界定非常重要──不管醫院、健康中心、月子中心、產後護理中心……,都應期許自己是準父母從兩人世界進入三人世界及家庭的輔助角色,而不僅僅是提供服務的營利單位。
要知道「養育」不是坐完月子就結束了。想擁有美好的親子關係需要許多心理建設跟親子互動累積,這段歲月裡,新手父母要面對的不只是「母嬰同室」這樣的情況,後續的歲月裡還要擔負照顧、經營信賴感、教養…等等親職任務,這些都無法透過他人之手代勞。身為專業醫療人員應該透過輔助的過程中,讓新手爸媽理解、適應人生的新角色,才不會讓他們在做完月子後才開始獨自面對新生命,屆時恐怕會造成他們更大的心理及生理負擔。
台灣生育商機蓬勃發展,從產前、產後到托育都有許多經營模式,我們樂見各種形式為新手父母分憂解勞,但不免也要提醒,親子關係的經營是從受孕就開始了,無論市面上代勞的選擇有多少,終究還是要回歸父母與小孩最原始的共同生活模式。我們更要提醒的是,不要為了商機而誇大用詞,讓母嬰親護變成行銷戰術。
資料來源:蘋果即時論壇 母嬰同室與否 不是行銷戰術